這篇文,是我上個月就決定要打的文章。

在我的「 他讓她懷孕,而我建議拿掉」那篇文打完後

我陸續收到許多訊息,許多迷惘且需要發洩也同時需要解答的婚姻受害者傳來的訊息。

 

但這篇文並非要給夫妻看的,而是給「 父母 」看的。

 

在文章過後我收到了一位先生傳來的訊息

他說他與我的故事相同,只是受害者是他,他的前妻外遇了。他的前妻為了追隨愛情決定放下這段婚姻。

他敘述的內容中,他與前妻是奉子成婚,有兩個兒子。

 

他告訴我:「我不想讓我前妻看孩子!」

 

以下是對話

但由於我不是他,我沒有經歷過他的經歷

所以我只能從我自己的想法與認知,給他意見。

 

開始:

  

2.

 

 

3.

 

 

4.

 

 5.

 

 6.

 

 

7.

 

 

8.

 

 

9.

 

 

10.

 

 

11.

 

 

12.

 

 

13.

 

 

14.

 

其實看完對話

不難看出,何為父母都會有的「自私」

 

我們以為我們給了孩子最好的選擇

但其實我們只是在剝奪他的選擇

 

我們以為我們處在「愛」

但其實只是打著「愛的名義」,剝奪了他應有的愛。

 

想像一下,將你們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壓力都轉移到你的童年,你會怎麼去承受??

為何大部分單親的孩子都比家庭健全的孩子早熟?

因為他們從小就學會了,如何看臉色,如何迎合那些愛他的人,他會努力說出讓父母滿意的話,只因為他不想成為被遺棄的孩子。

這些改變,難道也要算在離開的人頭上嗎?

「都是因為媽媽離開,所以孩子才早熟」

「都是因為爸爸離開,所以孩子才會不乖」

 

但又是誰因為孩子因說了想念爸爸或媽媽而動怒的?

有時誰剝奪了孩子被愛的權力?

 

有的時候,選擇離開,不是因為不愛孩子了

而是對於婚姻不再抱有期待

但兩個成年人的過錯,怎麼要孩子去承擔?

 

下面圖片,是另一人與我的對話。

1.

 

 

2.

 

  

 

 

每一件事,都不能看表面

一段婚姻的失敗,一個家庭的破碎

是多少外力的干涉,與多少的還不諒解。

選擇放手,錯了嗎?

 

我並非鼓勵「 離婚 」

就如同我的文章「他讓她懷孕了,我建議拿掉」

也並非鼓勵墮胎一樣。

做好保護措施,就不會有後續的問題。

 

而當夫妻之前多點體諒、溝通、退讓、尊重、包容

其實也不會演變到離婚的下場

 

但如果真的走到了盡頭的那天

也別把痛苦加諸在孩子身上

他有權力被愛著,也有權力去愛著他的父母。

 

 

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「他不笨,他是我爸爸」

還有「第七號牢房的禮物」

 

也許婚姻中你們不是對方最好的選擇

也或許你們不能算是滿分的父母

但對於孩子來講,父母對他的愛卻是不可或缺的。

 

有多少愛可以重來,不只用在婚姻與愛情

試問親情跟友情,錯過的愛難道可以從來嗎?

 

 

我常聽人說:「 沒關係,孩子長大會來找你的 」

其實我根本不在乎他長大要不要找我

因為就算他長大來找我了

我依然錯過了陪伴他的童年,也錯過了與他相愛的歲月。

 

下面,是我的回憶

一幕幕,讓我紅著眼眶的回憶。

當近期我輾轉詢問到孩子對我的看法時,我知道他不是故意的,因為他也失望了。

「我不想媽媽,因為她跟一般的媽媽不一樣,她都沒有來陪我」

 

為何想打這篇文,我希望能讓更多的孩子逃過相同的童年,希望更多孩子能擁有他們本該擁有的愛。

 

我曾經寄過存證信函

那封信讓我得到了「 前夫家接我一次電話的權力 」

也讓我得到了「 能透過LINE接收孩子照片的機會 」

但同時換來婆婆哭著問我一句「 妳怎麼能這樣對待XX(前夫名)? 」

 

於是我打消了走法律途徑的念頭

我想,曾經的他,是愛我的。我不想對待一個照顧我兒子的人,也不想讓我兒子的父母反目成仇。

 

我明白我的態度或許消極

也明白自己的選擇太過懦弱,甚至偽善。

 

如果一篇文章跟一段人生經歷

能讓更多人免於做出「 打官司或者不打官司 」到選擇

那我想這段錐心的痛,或許也算有一點價值了。

 

 

1.

 

2.

 

 

3.

 

 

4.

  

5.

  

後來我明白了, 除了為了孩子情緒著想。

也因為長者們的私心,害怕孩子長大會遺棄那些拉拔他照顧他長大的家,而選擇我這個在他出生4個月就選擇離婚的母親,所以他們也不希望我看孩子。

 

但想想,為何要讓孩子選擇「選擇」?

愛,是要共享,而非選擇。

如果我的孩子如果我的父母給予我的童年一般

那又何來「 選擇 」的問題?

 

想看爸爸時去看爸爸,想看媽媽時看媽媽

長大想遠離父母搬到外縣市

又或是爸爸媽媽家輪流住一輪

 

這有何嘗不能?

 

為何只能選擇「爸爸」或是「媽媽」?

而又為何,不讓他自己去做他真正想做的「選擇」?

 

聆聽孩子的聲音

是真正的瞭解他,去聽他的聲音

而不是要他們虛偽的去說出大人們想聽的話。

 

這篇文章並沒有在指責任何人

我的過往,也不過是他人的一種選擇

畢竟即時看完這篇文,也未必能如我期望的改變每一個人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對應文章:

他讓她懷孕了,而我建議「拿掉」。(不喜勿入)

 

 

文章推薦:

「送禮心得」2017我送出去的禮物還有我收到的禮物(2017篇,不定期更新)

 

你準備好老後破產了嗎?

arrow
arrow

    上官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